人丑就要多读书——五星篇

人丑就要多读书——五星篇

2014年下半年书单

这是之前在国内某写作平台写的文章,写作日期为2014年12月20日。

之所以想把这些文章搬到博客上来,是因为不知为何,我在那个网站上面的文章都被锁定没有办法被其他人见到了,我也实在懒得去找原因了,就打算把自己的之前的写过的不同平台的文章都搬到自己的博客上来,算是做一个汇总与备份。

其实现在来看几年前写的东西,不难发现其中的刻意与矫情,甚至还有一些常识性的错误。但是我也不想去改动它,正式因为有了这些问题,我的写作水平才会逐渐有了提升,才是今天的我,希望你会喜欢我几年前的文章

一到年末,大家都开始总结自己过去一年的得失了。又到了开书单时间。

之前的文章里,我记录了2014上半年看的一些有意思的书籍。今天的这篇,就是记录下我下半年所看的一些有益有趣的书。虽说还有十多天今年才结束,也还可以看三四本书,但是后面几天要搬家,会比较忙,就先当做今年的读书计划到此为止。

今天这篇记录的,算是五星书,对我来说,值得重读几遍。排序不分先后

1.《贫穷的本质》——(印度)阿比吉特•班纳吉 /(法国)埃斯特•迪弗洛

贫穷的本质.jpg

听名字,不要以为这是一本理财书籍。这本书里面包含了很多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的知识。两位作者对生活在贫穷线以下(即每日收入低于0.99美元)的贫民(着重是在印度)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查。作者从贫民的日常生活、身体健康、储蓄选择、创业壁垒等多方面,分析是什么导致了他们的贫穷?为什么贫民的孩子上了学也无法爱上学习?为什么无论是政府还是NGO再多方面的帮助都不能使他们脱贫?

当然,这个题目足够大,解决这个问题,是我们大多数人力所不能及的。但是从这本书中,带给我最大的益处,是多方面的思维方式,正如我在《学会提问》读书笔记中所提到的:

今年年中的时候读《贫穷的本质》,给我最大的启发并不是穷人多可怜之类的,而是对于自己思维的僵化和对别人给出的原因不加思考就全盘接受的羞愧感。书中对全球80多个发展中国家的贫穷的人进行了调查,想知道他们为何贫穷?因为没有受教育的机会?还是因为没有理财的观念?调查发现,导致贫穷或许有上述原因,但绝不只那些。不同地区不同人士,各自的贫穷原因不同,甚至于相同地区的一家人,也有不同的导致贫穷的原因。而我们常常了解一两个原因后遍想当然的认为它可以推而广之。

2.《写作这回事》——[美]斯蒂芬·金

写作这回事.jpg

恐怖大王史蒂芬.金的回忆录。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记录了他的成长,以及如何写成《魔女嘉莉》,走上写作之路,以及顺便对各类评论家不屑的嘲笑。

第二部分则是满满的干货,老金因为遭遇了严重的车祸,死里逃生之后决定把自己的写作心得写出来。要知道,这位美国最畅销的恐怖小说作家的写作秘密,那是千金不换啊!老金把他的写作秘密基本都抖了出来,诸如不用被动语态、少用状语、用对白来表达人物而不是用叙述、同时也鼓励写作爱好者不要因为遭受挫折气馁。只是那一句:定稿=初稿-10%,就已经让我获益匪浅了

3.《江城》、《甲骨文》、《寻路中国》——[美] 彼得·海斯勒

江城.jpg
甲骨文.jpg
寻路中国.jpg

彼得·海斯勒的中国三部曲,从1996年--2009年,何伟描写了中国整整13年的变迁,尽管侧重点皆有不同。

《江城》是96年何伟刚刚来到中国,记录了他在四川涪(FU)陵教书的两年,从这一个小地方的生活,映射出整个中国的政治人文环境。

《甲骨文》由一批从河南出土的甲骨文为线索而写就的一本书,书中线索不断,中间穿插着一些其他的情节。很遗憾,这本书在中国没有出版。

《寻路中国》,作者在中国考取驾照后开始自驾游,沿着长城旅行,而后在北京郊外的三岔村住了几年,又南下见证了浙商的发展轨迹。

可以说,这三本书,分别从人文、历史、经济三个方面剖析着中国。

在三本书中,除了在《寻路中国》里替魏嘉治病,他一直都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冷静的观察,从不介入其中,正是因为这样才能写出足够客观的文字。

在文笔方面,《江城》写的很真实,由小及大。但是依然可以很明显的感受到作者在后几篇里,对于笔法技巧上的尝试与改变。而《甲骨文》已经可以明显的感到比第一本书更加圆润与流畅,《寻路中国》算是真正的“大成之作”,作者在技巧上已经到了一个高峰,从一件事再转到另一件事时,不注意的话完全感觉不到转折,就像将一个多边形拉成了一条直线。

何伟曾经说过,要写出好的作品,不能在一个地方停留太久,所以写完第三本书之后,他就离开了中国。

4.《自控力》——[美]凯利·麦格尼格尔

自控力.jpg

这本书,放在我的kindle里已经快两年了,之所以一直没有看,是因为这个名字实在是太……成功学了。其实这本书如果叫《论前额皮质功能》可能会看起来更加专业。

本书的作者是斯坦福桥大学的著名心理学家Kelly McGonigal所开设的一门课程,从专业的角度出发,解释了人类发展以来,使我们得以生存下来的一些根深蒂固的习性,以及如何通过一些手段和练习来有效的运用它而不被它拖累。

当然了,书肯定是好书。这本书最重要的,不是看,而是用。如封面所示,每周用一课,坚持下来,十周之后,据说你就可以慢慢的掌控你的健康和时间。

为什么是据说呢?恩,身为一个专业的拖延症患者,我把这本书通读了一遍,打算读第二遍的时候,才开始实行每周一课。

5.《智慧宫》——(美)乔纳森•莱昂斯

智慧宫.jpg

智慧宫,是中世纪,阿拉伯的阿巴斯王朝的哈里发在巴格达所建立的一个图书、翻译、哲学、数学、天文学、医学、化学、动物学、地理等科研机构。它的存在,被称为伊斯兰史上最重要的智识的觉醒,被认为是“世界思想史上和文化史上最有意义的事情之一”。

本书的小标题是——阿拉伯人如何改变了西方文明,封面的右下方则是由阿德拉——中世纪英国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从阿拉伯带入欧洲的星盘。

书中是以到阿拉伯世界中求学的阿德拉为主线,从十字军战争、占星学、哲学、神学诸多方面来介绍了那一段被人遗忘或被掩盖的东学西渐的历史。书中资料详实,每言必有出处,信息量足够庞大。

有人诟病此书,说他太过抬高伊斯兰文明对于欧洲中世纪之后重要性。我却觉得此种言论太过狭隘,也太小看作者的目的。正如在文章开始之前,扉页上,他写道的:“献给我的父亲,是父亲让我了解到思想的力量”。没错,思想的力量,智识的力量,无论是在何种宗教、人种、文明中,都是可以互相交汇的。又哪里存在什么何种文明比何种文明更加高贵的说法呢?

6.《围城》——钱锺书

围城.jpg

我看小说,从来没有看第二遍的习惯。因为都知道了会发生什么事,总觉得再读一遍会有浪费时间的感觉。但是钱锺书先生的这本书,我每次放假回国,都要仔仔细细的重新拜读一遍,每次读都能发现其中遗漏的一些小细节,嘲讽也好、评价也罢,总能让人会心一笑。

对这本书,无法写出更多评语:我目前为止读过中国近现代最好的小说,没有之一!

7.《学习之道》——[美] 乔希·维茨金(Josh Waitzkin)

学习之道.jpg

这是一本即真诚又实用的书,作者小时候在公园玩的时候迷上了国际象棋,从而一发不可收拾,13岁就已经获得了象棋大师的称号。而后因为太出名,觉得无法从象棋中获得以前的平静与舒适,又转向了学习太极,又成为了太极推手的世界冠军。

看着很牛X的一个人吧。但是书中记录的,多是他在学习这些东西时的感悟与心得,在遭遇失败后努力完善自身,同时发现了在学习不同的东西的时候,居然在两者之间是存在着某种联系的。这与斯科特·扬在他的书《如何高效学习》中的城市与高速公路的学习模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8.《城邦暴力团》——张大春

城邦暴力团.jpg

以前只看过张大春的一些短篇,如《离魂》等。第一次读他的长篇,这本书实在是太吸引人了,五六十万字的小说,两天看完。

书中讲的是国民党退居台湾后,漕帮帮主万砚方得罪“老头子”(蒋介石)后被暗杀,留下了密码,多年后被少年张大春破译,而引发一连串故事。书中正史野史纵横交错,想象与现实真假难辨。讲述了在抗战与内战时期,那一段江湖中不为人知的燃情岁月。

9.《非普通读者》——[英国]艾伦·贝内特

非普通读者.jpg

这是一部四五万字的小说,一个早晨就可以读完。讲述的是英国女王因为一次意外闯进了伦敦的流动图书馆,而后一发不可收拾的爱上了阅读……

阅读文学作品的价值是什么?有人说阅读无价,它能拓宽我们的视野与心胸;有人说没必要去读一些跟自己无关的东西,所谓博览群书的结果就是无一精通。两者或许都有道理,正如卡佛所说的:我想文学能够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匮乏,还有生活中那些已经削弱我们并正在让我们气喘吁吁的东西,文学能够让我们明白,像一个人一样活着并非易事。至于文学是否能真的改变我们的生活,这样想想当然好,但是我真的不知道。

这本书,正是如此。

10.《富兰克林自传》——[美]本杰明.富兰克林

富兰克林自传.jpg

大概没有一本自传能有这么Useful吧!

顾名思义,这本书是富兰克林老年来的回忆录,文章的内容,我在上一篇《天才的责任》中已经介绍过了:

他出生在一个不算富裕的美国清教徒家庭,大概有点大多数人都有的小聪明,上学到十岁就去哥哥开的报馆里当学徒,而后忍受不了哥哥的自私,跑去了费城谋生,又被当时的费城总督骗去了英国,还因为看上了好朋友的妻子又被好友断交。千辛万苦回到费城后开始了人生的转折,开报馆、图书馆、组织消防队、从政、开办宾夕法尼亚大学和医院、发明避雷针(嗯,如果你还记得中学课本里那个拿着风筝在雷雨里跑的那个家伙,就是他)、参与起草美国著名的《独立宣言》。

这本书让我们看到,想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士是有路可寻的,书中富兰克林实实在在的写出了他在生活和学习上的一些方法,而不是类似成功学似的告诉你一句“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之后就放任自流。

其实他的那些方法:阅读、思考、实践、规律、培养美德、克制等等,大家都知道,可是有多少人能够坚持下来呢?

Some rights reserved
Except where otherwise noted, content on this pag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NoDerivatives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